公证的相关法律法规汇总
一、《民事诉讼法》
《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八条 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第二百二十四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第二百三十九条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二、《民诉法司法解释》
第四百八十条
(一)公证债权文书属于不得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
(二)被执行人一方未亲自或者未委托代理人到场公证等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公证程序的;
(三)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或者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
(四)公证债权文书未载明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同意接受强制执行的。
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公证债权文书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
公证债权文书被裁定不予执行后,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就债权争议提起诉讼。
三、《公证法》
第三十七条 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前款规定的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构。
四、《公证程序规则》
第四、五、六章及第八章第五十五条、第十章第六十三条。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1998年6月11日最高院审判委员会第992次会议通过,1998年7月18日起施行)
六、《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2000年9月21日)(以下简称联合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2000年9月21日发布)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规范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的公证和执行行为,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债权文书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
(三)债权文书中载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
(一)借款合同、借用合同、无财产担保的租赁合同;
(二)赊欠货物的债权文书;
(三)各种借据、欠单;
(四)还款(物)协议;
(五)以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学费、赔(补)偿金为内容的协议;
(六)符合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条件的其他债权文书。
四、债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债权人可以向原公证机关申请执行证书。
(二)债权人履行合同义务的事实和证据,债务人依照债权文书已经部分履行的事实;
七、债权人凭原公证书及执行证书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法释〔2008〕17号)(以下简称08年批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先修订为二百三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担保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依法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人或者债务人/担保人对该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就争议内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这一规定视为已经排除了当事人在法院出具不予执行裁定前,对内容争议直接提起诉讼的选择权。(但与公证法第四十条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有冲突)债权人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不应受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八条和《公证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与法院生效裁判、仲裁裁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都是执行根据。既然债权人取得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依据,就不能再取得另一份执行依据。债务人/担保人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也不应受理。由于在公证时债务人/担保人已经承诺直接接受强制执行。因此,债务人/担保人不得提起民事诉讼。在实践中,债务人/担保人提起诉讼往往是为了抵制法院的强制执行,拖延还债期限。债务人/担保人提起诉讼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同时又使公证债权文书强制执行制度的存在失去意义。只有当: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就争议内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
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担保债务的执行申请后,被执行人仅以担保合同不属于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范围为由申请不予执行的,不予支持。
关于担保合同可否办理强制执行公证的问题,此前在《联合通知》中并未明确,仅在其第二条第(六)项中,规定了"符合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条件的其他债权文书"也可以办理强制执行公证。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并未对该问题形成统一认识。而在(2014)执他字第36号批复中,最高法院认为:"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并未对公证债权文书所附担保协议的强制执行作出限制性规定,公证机构可以对附有担保协议债权文书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证明,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机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包含担保协议的公证债权文书,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
即便《执行异议复议规定》明确了担保债权可以单独进行强制公证并申请执行,仍然建议债权人在签订担保合同后,尽可能争取通过重新公证、或《补充协议》等形式,将担保债权与主债权一并作以强制执行公证。公证债权文书的执行管辖法院,法定为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法院。这意味着,债权人就主债权和担保债权,分别进行强制执行公证而后分别申请执行时,很有可能受不同的法院管辖。此时,为了避免重复执行、债权人双重受偿,执行担保债权的执行法院可能告知债权人,需等待主债权执行完毕后再申请执行。这相比将主债权、担保债权一并作强制执行公证、一并申请执行的,债权人的执行效率和受偿可能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九、《办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及出具执行证书的指导意见》
(2008年4月23日中国公证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通过)